收集了很久和精美释迦牟尼佛圣像珍藏百图 喜欢的话就赶快收藏吧
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。本姓乔达摩,名悉达多。释迦是其种族名,意思是能;牟尼意思是「仁」、「儒」、「忍」、「寂」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「能仁」、「能儒」、「能忍」、「能寂」等,也即是「释迦族的圣人。《周书异记》记载: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,甲寅年,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的王子,属剎帝利种姓。灭度于周穆王五十二年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。
甚为悲伤,经派人劝说无效,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、阿说示、跋提、十力迦叶、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。
释迦牟尼南渡恆河,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,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。尔后,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·迦罗摩和郁罗迦·罗摩子,修习禅定。然而他们的教义,在释迦看来,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。于是他又来到伽闍山苦行林,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,实行苦行。经过6年,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。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。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,结跏趺坐,静思冥索,最后终于觉悟成道,时年35岁。
释迦牟尼佛证悟以后,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,他便开始了长达49年的传教活动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,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,宣说四谛、十二因缘、三十七菩提分、五蕴、四禅和三明等教说,五人皈依了他,成为最初的佛弟子。这次说教,佛教称为初转法轮。与此同时,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。此外,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「六师」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(删闍耶)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,此后在他的故乡又说服了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、儿子罗睺罗皈依了佛教。
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──僧伽(僧团)。一般认为,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,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,便是佛教僧伽之始。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,开始只收男弟子(比丘),以后,他的姨母波闍波提请教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请示佛陀,如是三次,佛陀应允,才开始接纳女弟子出家(比丘尼)。但是要实行八敬法,否则正法将要减少五百年,如果实行八敬法,正法还是一千年。
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,凡遵守不杀生等「五戒」的世俗人,均可以成为佛弟子。他们在修行中同样可以证得涅槃。提谓长者是初皈依佛陀的在家弟子,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,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。
有关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,在早期佛教经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,尚无专门的记述。三藏的结集者,主要记录释迦牟尼的言辞。但是经藏和律藏在记录言辞中,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段经教和制订第一条戒律的原委。这些记述,虽属片断,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触的那些人对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忆(其可靠性如何,已无法考证)。另外,在经、律中通过佛陀自己之口,记载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经历。在早期经藏和律藏中,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,有《长阿含经》中的《大本经》等;记载初转法轮时情景的,有《杂阿含经》中的《转法轮经》等;记载教化活动的有《摩诃僧祇律》、《四分律》、《五分律》等以及阿含经中的诸小经;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《长阿含经》中的《游行经》(异译《佛般泥洹经》、《大般涅槃经》、《般泥洹经》以及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》等。
后来,随着佛教向印度次大陆发展,统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别,同时受到了印度教、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腊文化的影响,在部派佛教中出现了对教祖的崇拜,把佛陀描写为神通广大、威力无穷、大智大慧,具有「三十二相」、八十种好,如手长过膝、面颊如满月、梵音深远、胸表卐字等。这就出现了专门记载释迦牟尼生世行业,被称为「本生」、「本起」、「本行」的一类经典。如《修行本起经》(异译《瑞应本起经》、《过去现在因果经》、《佛本行集经》)、《普曜经》等。它们的特点是把原先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,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,缀成佛陀的传记。但在内容上完全是渲染和神化佛陀,使佛陀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崇仰对象。这些经典最长的也只主要记述了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几年的活动。以后马鸣写了《佛所行赞》,他根据传说和资料,描绘了佛陀一生的经历,成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传。
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,有梁僧祐的《释迦谱》五卷和唐道宣《释迦氏谱》一卷。此外,在宋志磐的《佛祖统纪》中有编年体的《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》。
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,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,还有文物资料。近代,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、佛学家根据法显的《佛国记》和玄奘的《大唐西域记》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,在佛陀的诞生、成道、初转法轮、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,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。